2015-05-27中国文化传媒网
中国文化传媒网讯(记者胡振栋 通讯员杨兰
李若飞) 5月13日至18日,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深职院”)分会场各项活动精彩纷呈,各具特色。其中一幅长达28.8米、形象绘制168只鹰的巨型国画《鹰雄》展出吸引了众人眼球,来自香港、内地和深圳市一波又一波文人雅士,以及深职院广大师生前往现场观赏了这一大气磅礴的力作。该幅作品是在文博会分会场现场落下最后一笔的,画家、退休教师黄昶当众爬上凳子,提笔写下汉高祖刘邦的《大风歌》,给这幅巨作画上句号,为今年文博会深职院分会场送上了一份厚重的礼品。
前来观赏的嘉宾对《鹰雄》的艺术表现力以及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大加赞赏,纷纷为雄鹰“断喙重生”的顽强意志与“自强不息”的精神,以及画家个人的艺术魅力所折服。
刘洪一、陈秋明等学院领导和嘉宾现场观看《鹰雄》。
《鹰雄》诠释了一种精神
画鹰的国画作品很多,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师李苦禅、齐白石、潘天寿等都曾留有鹰的作品。很多画家多表现鹰的苍健、勇猛,但深职院退休老教师黄昶更突出表现了鹰的品性、群体生态,尤为可喜的是他的鹰不仅画幅宏巨、气势夺人,更彰显出鹰断喙重生、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——
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,它可以活70多岁,比人类的平均寿命还要长。鹰中年之时都要面临一次生死抉择,当它活到第40个年头时,爪子开始老化,无法有力地捕捉猎物,喙变得长且弯、一直垂落到胸脯,严重影响捕食,它的翅膀也会长出又密又厚的羽毛,令双翼沉重,难以飞翔。此时鹰只有两种选择:要么等死,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重生过程。如果想要获得重生,鹰得独自飞到山顶,在山的高处经历一个漫长而可怕的过程,它要用头抵着粗糙的岩石,在石壁上磨擦,把老化的喙皮一层层磨掉,直到完全被剥离。这时的鹰无法自行吞食食物,全凭体内的能量来支撑生命,在痛苦的煎熬中静待新的喙慢慢长出,其后进入重生的第二步,即用新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根拔除,然后继续等待新甲长出后再熬过最后一关:用新趾甲把身上又长又重的羽毛一根根拔掉,直至新的羽毛长出后,鹰才完成了涅槃般的重生——当新的喙、新的爪子,新的羽毛长——鹰又能展翅翱翔天际并能在大自然的怀抱再活30年!
黄老正是用饱蘸深情的画笔创作了鹰的重生过程,每一个前来观看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笔下的作品汪洋恣肆、雄浑跌宕,画作所体现的鹰的重生精神正吻合了我们民族改革图强、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。画家也正是试图借作品来激励国人汲取鹰的精神,强国圆梦,是用断喙重生的涅槃过程表达对民族强盛的期许。
《鹰雄》画出了画家的精神追求
作品结尾,黄老潇潇洒洒自题诗一首:
泼墨挥毫九丈多,
鹰雄过百壮山河;
威风凛凛金汤固,
断喙犹生杀气歌。
既书写了胸中之气,也概括了画之深蕴。
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描摹出形,更要通过所描摹的形传达意,黄昶老师不仅通过其作品传递了鹰的品德和精神,也同时表达了作者个人的品性和追求。
黄昶曾师从李苦禅,在他的艺术创作和学习过程中,他始终持之以恒、苦练内功,不虚浮、不张扬。黄老师曾经为了练习书法,单单临摹《大唐王居士砖塔铭》就花了6年时间,如果不是有强大的精神支撑,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。其实他的多幅书法作品不仅被身边人称道、被艺术界认同,还“远涉重洋”作为文化交流的“使者”被很多外国要人收藏,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、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,以及韩国两届总统、总理等。
黄老师今年已经76岁了,但他克服了年老体弱的困难,在没有大空间画室的条件下,前后历时一年才完成了这幅长约30米、拥有168只形态各异、栩栩如生的鹰的画作。这幅作品倾注了黄老大量心血,是他下载、观摩了2千多幅鹰的摄影照片和大量视频、在广泛阅读了鹰的生态状况、生活习性下创作出来的,这幅群鹰图展示了鹰的生命过程、鹰的性格特征,更印证了画家的追求、画家的精神向往和人格魅力。
在众多的参观者中,原北京人民出版社副主编、湖南人民出版社主编、海天出版社总编,现已退休的张世贤对这幅作品给予了高度赞誉。他说,该画既有前人的气概,又有鹏城的英姿。这168只鹰只只栩栩如生,很能体现深圳精神。据说目前有不少境内外机构和艺术馆已对收藏该画表示出浓厚兴趣,黄老师表示,如果这幅作品能走出国门,被世界接纳,他会非常高兴,因为在他看来: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,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是艺术工作者对民族文化应尽的责任。